吾发总结网 >工作总结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

在实习中积累不少经验,写实习报告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实习报告是一种我们用于记录自己实习情况的书面文体,以下是吾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所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初步分辨其中的成分。

2、通过为期两天的野外地质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在提高对本学科兴趣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与增强集体观念,提高撰写实习报告的能力。

3、巩固学过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及对三大类岩石和各种地层有个感性的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第一天在去的路上,我们刚好看到一个施工队正在对地质勘查取样,图片是他们打上来的20米以下的地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时软土层,再后来就是基岩。老师说这是地铁四号线南延段的施工勘查。上午实习地点是白云区唐阁村,实习项目是认识各种各样的沉积岩例如砂岩、砾岩还有页岩等,下午我们去了岑村的火炉山地质公园,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岩浆岩中的花岗岩。第二天的实习地点是广州市南沙区小虎岛,实习项目是认识海蚀崖,从观察出认识海洋迁移变化,中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在唐阁村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图片中的沉积岩里面含有很多页岩,煤线,赤铁矿,砾岩,砂岩等等,很多裸露在外面的金属矿因为长年的风化,雨水侵蚀都已经氧化了,在图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像是煤炭的物质,轻轻一拨就会脱落,这些叫煤线,是在剖面上出露的极薄的煤层。煤线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由于煤层露头受风化,大部分物质被剥蚀,以致煤层厚度变得很薄而成的。

查资料知炭质页岩属于粘土岩,页理构造,泥质结构,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是由粘土在地壳运动中挤压而形成的岩石。它是一种沉积岩,是固结较弱的粘土经过挤压、脱水、重结晶和胶结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它层理分明、易剥离而称为页岩。页岩一般为褐色、灰色或黑色,硬度不高。页岩以其对硅、钙、碳的含量不同而分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碳质页岩。

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用于水泥中能使其降低成本,增强活性,增加抗压强度,减底燃料成本。发热量为1300-3600大卡可以用作煤的替代品用来发电。

泥质岩是指含有大量粘土矿物,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的沉积岩。又称粘土质岩。岩石多呈白、灰等色,含杂质时色变深。致密块状或疏松土状,有腻滑感,可塑性低,粘结性小,耐火度高,可达1770~1790℃,具良好的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主要作造纸涂料、填料、橡胶、塑料、油漆填料和陶瓷原料。用高岭土制合成沸石,可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吸附、干燥、分离净化,以及石油的催化、裂化等。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的物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创造力显得多么渺小。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财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资源。

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火炉山公园里的花岗岩都是经过时间与地质的变化,从山上滚下来,广东地区气候只要是湿热,阳光的暴晒使花岗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里面的依然较低,当下雨的时候,表面的温度又迅速下降而内部的温度较高,反反复复的热胀冷缩,这时表面会松散,易脱落,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火炉山上这样圆滑的花岗岩(如图),这已经成为岭南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山脚很多的花岗岩都像图片中那样断裂,是因为山体运动,受力不均匀,导致开裂。每块石头都好像记载着一段历史,我们细读会慢慢感觉到它的经历,它的价值。

第二天我们到达南沙区小虎岛,那里有很多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

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图片中的横纹呈倾斜状是因为这块地左右两边隆起的速度不一致,所以才呈现这样的现象,所以可以根据此来推算出这个地方多少年前是被海洋覆盖的。

海蚀洞是海水不断冲击山丘,将岩石冲出一条小巷而形成的。

海水对岩石的冲击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小虎岛,可以看到海蚀崖上有一些被海浪掏空的洞穴,这样的洞穴就叫作海蚀洞。上网收集资料才知道其实在某些湖泊的岸边也会有这样的洞穴,它们的形成也跟海蚀洞一样,因此也可以称作海蚀洞。一般来说,陡峭的海岬或海浪直接冲击的悬崖海岸都会有这样的洞穴。我们知道,陆地上的溶洞主要是化学溶蚀的结果,如水会溶解石灰岩而形成溶洞。但海蚀洞不是由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机械侵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量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各个部位坚硬程度并不一样,而且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缝。海水会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部分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这样就会在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一个洞。这些洞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大。海浪冲进洞内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一另一个洞口。在小虎岛很多人将神明的像放在海蚀洞里,刚开始我们还稀里糊涂的,以为是专门把神明放在这样,又可以避雨什么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村民就把神明“送”到这里来。可见中华文化还有很多我们这些作为年轻一辈所不知道的。

在村子里的山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山体滑坡后的痕迹,因为风化等环境因素,导致沙土流失,很多植被都没有,

无法起到固土的效果,所以有很多防止山体滑坡的格构支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想出办法解决海蚀崖绿化问题,在格构支护里我们看到有人在中间种植了一些植物来改善山体绿化环境。我之前就了解过,栽撒葛麻根护坡可以绿化了荒山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多种植些低等比如藻类的植物,这样的植物易成活,又提高生物圈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应该修建些拦水坝,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山体,导致水土流失。通过植树种草来改善植被情况,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四、实习的结论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我觉得应该尽量多的去实践,只是感觉实习时间太短了,感觉还不是很够用,如果能多一点的时间的话我们就能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地质面貌有个更深的理解。这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一定要注意团队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五、参考资料

1.泥质岩-百度百科

2.海蚀地貌-百度百科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2

第一章:绪??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di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即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少华山属于秦岭山系的延伸,而秦岭是震旦纪时期的晋宁运动形成的,再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以及地质运动,就形成了现在的概况。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既有褶皱。也有断裂,多处呈现背斜。向斜。节理。断层等构造形迹。岩石表面风化严重,节理明显。华山区的褶皱主要为倾斜褶曲和倒转褶曲并兼有少量的平卧褶曲和翻卷褶曲。其轴向斜向南北纵剖面由于常年的侵蚀作用而参差不齐, 其断层多为逆断层中的推覆构造以及平推断层和枢断层。

第四章:地质罗盘仪测定岩石的产状及测量结果。

岩层产状的测定

①测量岩层的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②侧倾向时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③测倾角时将罗盘的长侧边顺倾斜线贴靠、层面竖起,并与走向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既是所求的倾角。

测量结果

观测点

测定项目

测量结果

观测点??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二

走向 倾向 倾角

观测点三

走向 倾向 倾角

第五章:实习感想。

虽然这次实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这次野外地质实习十分的有意义,我感到收获很大。它使我们获得了对实习区域地理现象,地质概貌的感性认识。一方面,通过野外实习,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理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和记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另一方面,培养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学会了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3

一、 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实习包括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两部分。在课堂中,老师简单讲解实习内容及各种地质相关内容,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姚老师深入分析,精心讲解,不仅使我们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并加以巩固和深化。

二、实习内容:

岩石及边坡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实习本质就是研究各种地质情况,其中一大块内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构成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此次实习最大的内容就是观察各种岩石和分析其构成的边坡情况。实习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跟岩石和边坡打交道,老师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讲解这部分的知识。我们看到了由残积土形成的土质边坡,其下的坡积物颗粒大小悬殊,工程性能很复杂,需要压实的能量相当的大。由于该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这里只采取了最简易的边坡防护方式——铺一层水泥砂浆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似乎还是让人有些担忧。我们知道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结晶,以致其形成的岩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该岩体结构是整体块状结构,强度较高,并且风化程度低,属于微风化程度,故此边坡稳定性相对较高,但由于该坡的结构面倾向和坡面倾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面倾角,导致该坡存在潜在滑动问题。在这里我们测量了一组岩石的倾向、走向和倾角:65°,155°,35°。在地质灾害危险点,我们看到了一个路堑式边坡,该坡的结构体为散体状、碎裂状,风化程度高,属于强风化,稳定性较差。因此,该边坡防护采取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挡墙,坡面铺上一层水泥砂浆,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体的另一面则没有做任何防护,真为山下的居民担忧。我们还看到了由岩石和土构成的坡,该坡的表层是沉积土。由于该坡的地质构造产生的结构面倾角小而且与边坡平行,加上岩体属于全风化、强风化程度,导致该坡具有较严重的失稳问题,因此其采取路堑式边坡加固方式,用铆钉、抗滑桩和挡墙做防护,这也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见的防护方式。在其公路的剖面上我们看到了具有一层一层堆积现象的层理层面构造的沉积岩,这也是本次实习唯一一处岩石类别为沉积岩的观察点,该岩为碎屑岩中的细砂岩、混砂岩,有明显的褶皱现象,较为完整,而且是倾斜背斜褶皱构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背斜褶皱现象,由此我感到相当的荣幸。在这,我和同组组员对背斜两翼岩石的倾向、走向和倾角进行了测量,左翼: 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公路旁我们看到路旁的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岩体的表面长着一颗树,自上而下遭受着植物生长活动引发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这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一首《竹石》诗,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

最后我们考察了变质岩。变质岩是指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

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因素,将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结构可分为:变余结构(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构造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两类岩石的特有标志,是变质岩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岩变质后仍残留有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者叫变余构造。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构造叫变成构造:a)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于分裂成板体,原岩基本未重结晶,仅有少量绢云母或绿泥石。b)千枚状结构 岩石常呈薄板状,其中各组分基本已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结晶程度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矿物,仅在岩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见有强烈的丝绢光泽,系由绢云母、绿泥石小鳞片造成。常具挠具和小皱纹。才c)片状构在定向盈利的长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柱状矿物如云母、角闪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组分全部重结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矿物颗粒。d)片麻状结构以石英、长石等矿物为主,期间夹以鳞片状、柱状变晶矿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断续带状分布而成,他们的结晶程度都比较高。e)块状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分布均匀,结构均一,无定向排列,这是大理石和石英岩常具有的构造。鉴别变质岩时,可先从观察岩石的构造开始,根据构造,将变质岩区分为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两类。然后可进一步根据片理特征和结构以及主要矿物成分,分析所属的亚类,确定岩石的名称。

三、实习感想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老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山时,在老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在实习中我还学到了很多的在学校课本上和知识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在真正的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巨大的锻炼的,我也相信我会做好这一切的,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才会将我所有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学习中我相信我会继续不断的做好的。通过实习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这一次实习是给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财富,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做好的!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4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1240101

姓名:吴倩珠

学号:201240010109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4 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5 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黄尖组)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0.01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sio2大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

7 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4.1 概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8 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4.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3-2.2),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

9 斜状深槽。

图3-2.2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2.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

5图3-2.3 4.3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

10 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11 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

12 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基础》《中国寒武纪至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追梦从心开始 201323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5

实习内容(矿物、岩石的认识实习)

1.矿物的鉴定方法

1.矿物的形态。包括矿物单体和矿物集合体

2.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a)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应,是最明显、最直观的物理性质。

b)光泽:是矿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3.硬度。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划来大概了解矿物的硬度。小刀为6~6.5,指甲为2~2.5

4.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严格按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为解理。

2.矿物的鉴定步骤

1.首先应先找到矿物的新鲜面,只有矿物的新鲜面才能真是的反映出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特征

2.其次观察、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3.最后,根据观察到的矿物的物理性质,结合常见造岩矿物的特征,

对矿物进行命名。

一、六种矿物的鉴定过程

1.正长石

首先找到正长石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短柱状、板状,颜色是肉红色(可以确定为正长石),在日光灯下或阳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泽,先用指甲刻划,刻划不动说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划,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为6,观察解理面有两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石英

首先找到石英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块状、六棱柱状,颜色是无色、乳白色,在日光灯下或再阳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泽,用指甲刻划,刻划不动说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划也刻划不动说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榄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实验室),在观察解理面为贝壳状断口,无解理面。可确定为石英。

3.白云母

首先找到白云母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片状、板状,颜色为无色、灰白色,在日光灯下或在阳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为玻璃光泽,用小刀刻划,刻划的动说明比6小,用指甲刻划,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为2~3之间,在观察解理面只有一组即完全解理面。综上所述可确定为白云母。

4.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片状、块状,颜色白色、淡黄色、浅灰色,在日光灯下或在阳光下,反射光亮不明显,成蜡状光泽,用指甲刻划就能刻划的动,所以硬度比2要小,即为1(可确定为滑石),在观察解理面只有一组即完全解理面。可确定为滑石。还有就是在实验室中,用手摸滑石会感觉有点滑。

5.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粒状、菱形十二面体、二十四面体,颜色为棕、棕红色,在日光灯下或阳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泽,用指甲刻划,刻划不动说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划,也刻划不动说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榄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实验室),最后观察解理面,发现无解理面、不规则断口。可确定为石榴子石。

6.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鲜面,然后观察他的'形状,块状、粒状、菱面体,颜色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灯下或在阳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泽,用小刀刻划,能刻划的动,说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划,刻划不动,说明比2大,最后观察解理面有三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体(有方解石和白云石),综上所述可确定为方解石。

二、三大类岩石各描述两种岩石的鉴别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总体的步骤是:先观察构造,再观察结构,最后观察成分。

(一)岩浆岩

1.流纹岩先观察他的构造,岩石中不同颜色的条纹、拉长了的气孔,以及长方形矿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纹状构造,很明显发现他是最典型的流纹构造,可知道他是喷出岩。再观察他的结构,显而易见是斑状结构。颜色为肉红色(正长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组成。

2.正长岩先观察他的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比较均匀,无定向排列,为块状结构,可知为深成岩。再观察他的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所组成,为全晶质结构。颜色多成肉红色、浅灰色,可知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正长石,其次为黑云母和角闪石。

(二)沉积岩

1.碎屑岩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它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的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的是角砾岩,由磨圆较好的砾石胶结成的称为砾岩。

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命名;砂岩,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他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最常见的是由碳酸盐组成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最为广泛。

石灰岩颜色呈深灰色、浅灰色多成致密状,用指甲可以刻划动,所以硬度较小,解理面无解理,在常温下滴加稀盐酸剧烈起泡初步断定为石灰岩。

白云岩颜色呈浅灰色、灰白色,呈隐晶质结构用指甲可以刻划动,硬度较小比灰岩略大,观察解理面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纹,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纹,在常温下滴加稀盐酸不起泡,但加热或研磨成粉末后则起泡

(三)变质岩

1.片麻岩具有清楚的带状,片麻岩的颗粒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长石。片麻岩上的条状是由岩石中不同比例的矿物分布形成的,比如深色条带中含有镁铁质矿物,浅色条带中含有长石、石英物质多。另外,颗粒大小也可产生条带状。认为他们是变质沉积岩,根据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的长英质片麻岩与比较均匀的、含黑云母和角闪石的灰色片麻岩,呈互层状共生。认为他的主要是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深成侵入体经变质和变形作用形成。

2.大理岩各种大理岩除纯白色外,有的还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花纹,常见的颜色有浅灰、浅红、浅黄、绿色、褐色、黑色等,产生不同颜色和花纹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岩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矿物和杂质。大理石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粒度一般为中、细粒,有时为粗粒,岩石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颗粒之间成紧密镶嵌结构。大理石的构造多为块状构造,也有不少大理岩具有大小不等的条带、条纹、斑点或斑块等构造。

三、总结

经过这次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加深了对书本上老师所讲内容的认识,让我对三大类岩石和造岩矿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我意识到学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变活,还有就是在实习中,老师通过实物讲解,使我明白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次实习时间有点短,学校应该多组织些这样的实习,把时间延长些,这样就能更好的学习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篇6

京西地区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实习成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年 月

第一章序??

在北京一下子从寒冬飞跃到酷暑的五月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冒着似火的骄阳和炽热的天气,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在大巴车上左顾右盼的。班里的大部分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第一次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难掩心中喜悦之情。同时,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等。

本次野外路线观察时间为4天,野外5条路线,安排如下: 5月18日: 路线3——延庆燕山天池西段侏罗纪碎屑岩、火成岩特征观察路线;

5月19日:路线5——昌平十三陵水库—三合庄村岩性、构造观察路线;

5月25日:路线4——延庆燕山东段地层、构造观察路线; 5月26日:路线1——下苇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及第四系冲积物观察路线,路线2——门头沟妙峰山构造地质观察路线;

而本次实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认识地质作用(外力、内力地质作用)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现代地质作用过程的观察,认识地质历史及地质作用的产物,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环境; 2.掌握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和构造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认识常见的几种造岩矿物、岩石;并且,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包括:①对典型的 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及分析;②野外记录的格式和要求;③使用地形图等进行野外定点,④罗盘的使用方法,⑤标本的采集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地质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所以说,我还会加倍努力学习的。

图1-1

图1-2 第二章地层

北京山区外露的基岩,包括从新生代到太古代的绝大部分岩层和不同时期的火成岩,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岩石类型也很齐全,包括各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大部分岩石出露在西部和北部山地,平原区则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一太古界

太古界的岩层为本市出露最老、变质最深的岩层,属于中深及深区域变质程度,岩性为各类片麻岩及麻粒岩,普遍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二元古界

太古界和与元古界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广,约占全市山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和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元古界下分三个系,发育完全,共分12 个组26 个段,基本上可与蓟县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在该地层中,我们仅仅在延庆燕山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与岩石砂岩。下面我就分别介绍它们。

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属浅海相沉积岩类),生成于距今17 亿年左右。产状:330o∠52o。泥晶—微晶结构,由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组成,局部可见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如图2-1 所示)。

图2-1

在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延庆燕山中观察到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而为了对波痕进行定量研究,需要了解各种波痕要素: 波长l——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h——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差;

波痕指数l/h——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及起伏情况; 不对称度rsi= 1 2 l /l——缓坡水平投影(1 l)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2 l)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度。其中,波痕分为浪成波痕、流水波痕、风成波痕和干涉波痕。在本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干涉波痕,如图2-2.干涉波痕,可成菱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

图2-2

在燕山,我们也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岩石砂岩(属滨海相沉积岩)生成于距今17 亿年左右。产状:215°∠45°。沙砾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粒状石英组成,硅质胶结,局部可见海相指相矿物——海绿石。此外,元古界还有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只是在本次实习的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相关的地层,故在此就不作太多的叙述。

三、古生界

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北京山区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在此地层中,我们看到了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鱼子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

(一)寒武系

寒武系分为上、中、下三统。下面具体介绍。1.下统

下寒武统(∈1)本统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是:府君山组(或昌平组)、馒头——毛庄组(∈1m+m0)。

在下苇甸我们看到了下寒武统馒头组和毛庄组的岩性组合:由紫红色泥岩—灰黄色泥质泥晶白云岩组成的三个旋回,每个沉积旋回下部为紫红色泥岩,含沙质,可见石盐晶体,上部为灰黄色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馒头组和毛庄组厚度约为80-100米。产状为: 205o∠30o(可附上信手剖面图)2.中统

中寒武统可分为三组,自下而上分别是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在下苇甸,我们同时观察到了中寒武统的三个组。徐庄组(∈2x)本组以鲕状灰岩为主,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张夏组(∈2z)本组下部以泥质条带泥灰岩(如图)夹页岩为主,有部分鲕状灰岩(如图),上部则以巨厚层鲕状灰岩为主,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崮山组(∈3g)下部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如图)。

图2-3 竹叶状灰岩

图2-4 泥质条状灰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许钙质粘土岩。它们的产状约为:190°∠40°。3.上统

上寒武统可分为长山组和凤山组两组。

在下苇甸,我们也同时看到了长山组和凤山组。长山组(∈3c)以绿灰色泥灰岩、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下部有时夹少许灰绿色钙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玫瑰色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砾石,具有紫红色氧化圈。厚29 米。凤山组(∈t3f)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层泥质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黑灰色薄板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局部含白云质,夹大量竹叶状灰岩,底部见紫红色含云母铁质条带。其产状为:175°∠53°。(二)奥陶系

北京奥陶系只有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缺少上奥陶统。下奥陶统与下伏岩层(风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本统可划分三组,自下而上是: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但是,本次实习,在下苇甸永定河东侧跌路旁,我们看到下奥陶统冶里组岩层组合:冶里组在下苇甸地区主要为后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产状为:172o∠58o。厚层块状灰泥石灰质较纯,在下苇甸—丁家滩地区被开采为石灰和水泥原料。

(三)石炭统

石炭统也可分为上、中、下三统;但是,在北京这个地区,只有中统和下统。

图2-5 厚层石英砂岩

图2-6 丝绢化 变余结构

(四)二叠系

二叠统分下、上两个统。下二叠统分为山西组和红庙岭组;上二叠统为双泉组。在这次实习中,我看到了山西组。山西组(p1s)陆相碎屑岩发育,下部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粘土岩、灰色硬砂岩及1—4 层砾岩,上部以灰色粉砂岩和灰绿色砂岩互层为主,有时夹砾岩透镜体,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厚层砾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燧石次之,砾径一般0.5 厘米左右。底砾岩为灰色,一般厚3—10 米,较稳定。砾石成分主要为燧石和石英岩;在岭上砾石成分有火成岩和泥质岩块,砾岩为灰紫色。本组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

触,厚度变化较大。四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没有三叠系,只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与古生界相比,其特点为:全为陆相地层;具有多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火山岩系,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较多。

(一)、三叠系

北京没有三叠系,在此不做叙述。

(二)、侏罗系

侏罗统分为下、中、上三统。我们依次在延庆燕山看到侏罗系碎屑岩、火成岩;在十三陵天池—三合村路线中,我们也看到了侏罗系火山碎屑岩。

首先,我先具体介绍地层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两大类。整合接触反映稳定的整体持续沉降,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没有沉积间断。根据沉积作用表现形式的不同,整合接触可以分为连续沉积和地层的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之间隔着一个大陆侵蚀面——沉积间断面,这个面叫不整合面。此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根据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关系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在延庆燕山,我们看到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白云岩与侏罗系火山碎屑岩,根据我们观察的现象及查阅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测二者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附上素描图)

(三)、白垩系

白垩系分为上中下三统。我们在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盘云岭和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有看到。有辉绿岩体,青黑色,主要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表面风化,侵蚀现象比较严重。还有粉砂岩。

(五)、新生界

新生界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第三系。

第三章 岩浆岩

北京的岩浆岩分布很广,出露的面积达2000 余平方公里,约占山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许多岩浆活动,包括有各种形式的喷出活动和侵入活动。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本次实习中,我们在延庆燕山盘云岭处,看到了燕山期的侵入岩。燕山期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期岩浆活动,广泛分布在西山及北山西部一带。

(一)正长斑岩

侵入岩主要有苦橄玢岩(少见)、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霞石正长斑岩等。本次实习中,我们见了很多正长斑岩岩,现在具体介绍如下。在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盘云岭的燕山晚期岩床特征观察点,可以观测到角闪正长斑岩岩床,斑晶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斑晶大小2-5毫米,角闪石斑晶大小1-3毫米,同时在岩床与粉砂质泥岩接触处出现冷凝边与烘烤边特征。经分析,该岩床形成时间为80ma,相当于燕山晚期,如下图

图3-1

(二)闪长斑岩

在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的燕山晚期岩株特征观察点,可以观测到燕山晚期闪长斑岩岩枝宏观分布,该闪长斑岩顺层侵入厚层状砂砾岩之上,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粒径小于2毫米,经分析,其形成时间为132.1ma,为燕山晚期侵入。第四章 构造

一、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根据褶皱的形态和组成地层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 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北侧的褶皱构造观察点,观察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该点发育复式褶皱构造,核部发育箱状褶皱,南翼发育圆弧状向斜,北翼发育倒转向斜。

二、断裂构造

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称为节理;若沿破裂面产生了明显位置移动,则称为断层。1.节理

按构造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两种主要类型。下面就具体介绍如下。(1)剪节理

剪节理,是剪应力产生的脆性破裂面。在实习中,非常普遍。具体如下:在红石湾村西侧,我们看到了剪节理,此剪节理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光滑、平直,没有被矿脉充填。在延庆天池西段出现的为燕山晚期的辉绿岩内发育的两组近垂直的剪节理产生的球形风化。产状稳定,延伸较远,间距比较均匀;节理面平直光滑,两侧岩相可有少量相对位移,可见擦痕。被脉体充填,脉壁平直。一般切穿砾岩中的砾石;常见共轭出现,其锐交角等分线指示共轭角方向。(2)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有特征:一,一般不平直;二,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三,裂面粗糙不平,裂缝较宽,无擦痕;四,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填充,脉宽变化较大,粗细不一。在本次的实习中,在妙峰山有见到,如下图

图3-2 2.断层 断层是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断层的类型整体上分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下图:

图3-3 在本次的实习中,以上三种断层我们都看到了。现在具体叙述如下。在延庆燕山天池东侧红石湾村,我们看到了正断层。如图,左图是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右图是中元古界白云岩。经过分析,我们推测其为正断层。断层面有明显擦痕,可能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平行移动过。岩层产状为:330°∠52°。如下图

图3-4

图3-5

在燕山天池宾馆正门西侧处,我们观察到了断层组合。该组合有正断层,逆断层等,同时,该组合包括阶梯断层、地堑和地垒。岩性为含砾砂岩,属辫状河沉积,分选、磨圆差,矿物成分为正长石、石 英,以及一些岩屑,粒序层理。(附上素描图。)在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的断裂构造观察点,我们也看到了正、逆断层。该观测点处主要观察了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内发育的断裂构造,根据白云岩标志层的位移,我们判断为逆断层,在其上方发育的正断层,由于其上盘岩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确定为同沉积正断层。

第五章认识与体会

一、主要收获

断断续续的为期4天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

二、实习体会

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三、致谢

真诚感谢和我们同甘共苦的老师,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谆谆的教导、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懂得我今后的职业的性质,无论有多苦我都坚持,我喜欢这个职业,本次的地质实习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会铭记于心,漫漫体会!回味 着这宝贵的实习生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范文的价值所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地质年终总结8篇

地质单位年终总结7篇

地质勘年终总结8篇

地质类年终总结8篇

地质工作个人总结5篇

学校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7篇

地质单位的工作总结7篇

工程管理实习报告优秀8篇

2023年地质年终总结8篇

工程管理实习报告通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111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